
新的投资机会正在出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开放场景促进新场景规模化应用的实施意见》7日发布,提出22个场景培育开放优先领域,重点打造众多新领域、新轨迹应用场景等五个方面。
这是国务院首次对培育开放场景作出系统部署,意味着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将更快推向市场,新模式、新业态将落地生根。
资料图:两台工业机器人展示装配线上的生产场景。图片提供:本报记者王刚。
在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背景下,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重要基础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然而,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面临着“死亡之谷”。 “有技术没舞台”的困境让很多成果举步维艰。
即使你克服了技术停滞,如果你停留在市场应用上,你的创新价值也无法体现。由此,舞台的培育和开放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共振的重要环节。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全红指出,培育开放阶段可以系统验证新技术、新产品管道,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转化。这场景将创新环境从传统实验室转移到真实的市场环境,也是技术可行性的“试金石”。
此外,我国还具有市场非常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有效运用情景化政策工具,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新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作出贡献。
截至目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能穿戴、智慧医疗等领域跨境综合新业态不断涌现,不少国家也逐渐开始探索开放场景。然而,它往往局限于特定部门或某些行业的特定方面,并且是非常突出的、经验性的和广泛激励的超级情景。
《实施意见》的出台,将系统解决政务信息化分散、肤浅的问题。以上场景培育和开放要从高层设计入手,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我们将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路线、制造、交通运输等四大产业、危机管理、矿山安全等五大产业、社会治理、民生领域等重点领域培育开放22类场景,构建多维生态场景,实现技术创新、释放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刘全红表示,这份《实施意见》的亮点在于为社会应用场景的培育和拓展指明了细分方向。
比如,如果《实施意见》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无人系统、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新领域,能源与海洋开发方面,提出考虑虚拟宇宙、虚拟现实、智能算力、机器人、生物基材料替代、绿色能源直供、虚拟电厂、海底勘探等创新应用场景。
国家发改委经济系统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成伟认为,这些新的具体场景将使得技术在特定场景下跨行业、跨领域的运用成为可能。中深度融合有助于塑造新的投资场景、场景消费和新的商业模式。
随着这些新领域、新场景的发展黄金期,新商机将加速涌现。
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在辅助诊疗、远程医疗等场景中试点大型模型、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可以迅速将这些新技术和产品从实验室转移到临床应用。这不仅使患者受益,也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声誉,惠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设备制造、数据服务等各个环节。
但当场景较多时,如何保证企业顺利进入、机会均等?
《实施意见》加大各类场景开放力度,促进场景资源公平高效配置。合力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充分发挥场景在系统建设中的实验作用,构建可持续、充满活力的生态体系。
文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牵头发布重点业务领域场景,邀请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场景开放、合作和共享。”
这种机制设计可以打破场景的壁垒,让大企业依托场景整合产业链资源,让中小企业集中于细分场景实现单点突破,让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研发创新的市场生态系统。
这一系列的联合,将把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生产力,促进产业链共同完善,加速产业结构转型。更重要的是,通过场景创新提高供给水平,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能够形成“创新-产业-消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分批启动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并组织实施若干重点项目,重点推进综合性重大场景建设。
预计场景化创新计划将在全国落地实施,将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生产能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迷里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