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同胞的抗战是抗日战争的本质和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五万多名台湾同胞秉持“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的信念,珍视作为中国人的气节和尊严,冒着鲜血和生命危险,奔赴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友邦将军和他创办的台湾义勇军。
八十年过去了,硝烟散尽,留下的是永恒的灵火。今天的《解放八十年抗日保卫祖国》系列报道,我们将跟随记者们一起揭开海峡两岸共同抗战的光辉一页。
台湾新北市芦洲区,一座清末闽南风格的红砖中庭王朝隐藏在摩天大楼后面。这座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宅邸,是抗日名将李有邦的故居。
李友邦1906年出生于泸州,是从福建同安移居台湾的家族第五代。
台湾抗日同志李友邦将军之子李立群先生:李在的民族意志是非常坚强的。 1895年,我的祖先龚叔华在清朝为官。他认为《马关条约》代表着权力的丧失和国家的羞辱,因此辞职回到泸州立宰。请不要与日本人进行任何贸易或商业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朱若猛:日治时期,李宰是抗日同志的重要聚集地。他们在这里讨论抗日大计,李友邦从小就养成了强烈的抗日心态。
在台北北大读书期间16岁的李友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加入台湾文化协会,积极从事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宣传活动。后来,他和同学因两次袭击日本殖民当局警察局而被通缉。 1924年移居大陆,就读黄埔军校二年级。
台湾抗日同志李有邦将军之子李立群:当时,泸州李载是个富田、稻田、什么都有的名门望族。虽然他不必这样做,但他相信他绝对必须这样做,因为台湾人被视为“二等公民”,并受到日本人的欺凌。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友邦决定:“要救台湾,必须先救祖国;要台湾革命成功,必须先求中国抗战的胜利”。除此之外,他还说:“我们一定会保家卫国,收复台湾。”他举起口号,号召台湾同胞团结起来抗日救国。
1939年2月,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织台湾义勇军和台湾青年团,积极投身抗日运动前线。战斗蔓延至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广西、重庆等地区。成为台湾同胞参加抗战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抗日组织。该大楼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九芳巷84号,是台湾志愿军驻地。
金华市台办原主任、史料研究专家金振林先生:这里是台湾志愿军的队伍总部,所有办公室、指挥部都设在这里。台湾志愿军后紧急救援队扩大,地点改为台湾医院。
台湾志愿军作为抗日特种部队,利用各自的专业领域,从事敌对政治战争、宣传教育、医疗诊疗、弹药生产等工作。例如,他利用自己流利的日语审问战俘、翻译敌方文件。团队成员很多都是医生,后来成立了四家“台湾医院”。
福建省档案编研处处长陈峰先生:当时参加台湾义勇军的家庭都参加了抗战。如果你看这份“赴浙江参加台湾青年团的名单”,可以看到他们的普遍年龄只有十几岁,最小的也只有8、9岁。
台青团员曾东升:我们和团员一起努力,走向共青团冲锋在前,向敌人喊叫。儿童的声音和言语有时非常有效。一个人用日语询问战俘被俘后的情况,一个人向受伤的士兵和士兵表示慰问。
此外,李友邦还推出《台湾先锋》等刊物,唤起台湾同胞的抗日民族精神。他在介绍该刊物的讲话中说:“我们被压迫的台湾人,从来没有忘记、更没有放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台湾先锋’是在祖国的抗战中成长起来的,并将继续把祖国的抗战胜利发扬光大。”
1945年,抗战胜利、解放台湾后,李友邦在返回台湾前,特意在厦门南普陀寺的石壁上刻下了“光复新疆”四个字。而这也是他一生的愿望。
李立群,台湾抗日军事家,李立群之子。李友邦将军:“福”是“重建”,“新疆”是台湾。收回新疆,就是收回台湾,就是把台湾归还祖国。这是为了让现在的台湾人知道,台湾不是我们台湾人光复的,而是中国大陆打败日本的结果。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抗日历史,宣扬“去中国化”,美化日本殖民统治,修改历史课程,割断台湾同胞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
台湾抗日同志李友邦将军之子李立群:“抗日”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台湾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很陌生。这是不幸的。我父亲说,人的生命分为精神和肉体。如果你为祖国和人民献出生命,你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我只和年轻人分享这些话让他们自己思考。
1985年,李有邦的妻子严秀凤代表泸州李氏全体后裔将这座祖屋捐献为历史古迹。 2006年,历经百年风雨,这座昔日民居对外开放,成为纪念台湾抗日战争的重要遗址之一。
如今,李立群从未放弃保存父亲的精神遗产,积极穿越台湾海峡,向外界分享父亲的抗日英雄事迹。欢乐而有力的《台湾义勇军赞歌》是他唱得最多的歌曲。
“我们是抗日志愿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祖国,打破他们在台湾的奴役……”
台湾抗日同志李友邦将军之子李立群:“前卫”二字最好。台湾志愿军奋战在前线。近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福建省档案馆保存的《台湾义勇军文献》入选第六批《中国文献遗产名录》。 625份原始档案见证了台湾的志愿精神。该队的英雄事迹也还原了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抗外的历史。入侵并光复台湾。伟大的抗战,台湾人民也没有缺席。
(央视记者朱若萌)